[ chú ]
读音:chú
拼音:chu
简繁:雛
五笔:QVWY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QVWY
笔画:13画
吉凶:暂无
仓颉:NSOG
结构:左右
郑码:RXNI
四角:20115
区位:1991
统一码:96CF
异体字:雛,鶵,?,?,?,?,?,?
英汉互译:chick,fledging,infant,toddler
笔顺: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06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雏姓主要源自:姬姓。
雏姓雏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鲁国贵族颜浊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颜浊雏,即孔子“容而爱之”的弟子仲由(子路)的妻兄(大舅子),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典籍《集韵》中记载:“雏,人名,仲尼弟子颜浊雏。”在史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世家》中也记载有颜浊雏。在古代,“泼朱走墨呼浊雏”,大概颜浊雏其人在绘画、誊写文章上很有一手。但由于颜浊雏不在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列,因此史书寡载其生平。
在颜浊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浊雏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雏氏,亦是相当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雏氏的姓氏读音作jù(ㄐㄩˋ)。
雏姓雏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被封于庞(今河南南阳),后世子孙以先祖封邑为氏。传至东汉末期,有裔孙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在典籍《尔雅·释鸟》中有一短语:“生哺,鷇。生噣,雏。”其意是指,孵化后需要由亲鸟哺育成长的幼鸟,叫做“鷇”;而孵化后就能自食者,就叫做“雏”。因此,“雏”之一字,后来被深明哲理之人用来引申为:“不需要依赖长者、裙带、他人的帮助和扶持,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能够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发展,并获得成就和名望之人。”“雏”之一字意味深长,所指如针。
因此,在中国有史以来六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上,指字为“雏”者集千累万,如宋朝重臣韩琦字雏圭、明朝大吏张宪翔字肖雏,但敢于号为“雏”的人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古往今来,大约仅有三国时期的庞统一人。在史籍《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中,人们可以看到庞统其人:
庞统,公元179~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三国时期蜀汉刘备属下谋士、将领。庞统在年轻时为人朴钝,加之相貌平庸,没有人赏识,只有当时的著名高士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其实,庞德公就是庞统的叔父。当时,颍川郡人司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曾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今河南南阳)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后来,庞德公将庞统、诸葛亮、司马徽三者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此后,庞统便以“凤雏”之号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今鄂中广大地区)。他曾与东吴的陆绩、顾劭等人傲坐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起先,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在称赞别人时,往往要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稍许,多有溢美之辞。对此,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协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时在周瑜手下作功曹。
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又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今湖南耒阳)。庞统在任时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刘备免了官职。孙吴大将鲁肃得知后,立即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绝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隆重地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又召见了庞统,在与之畅谈后,对他十分钦佩,甚是后悔未正所用,从此大为器重,任命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今四川)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在葭萌关(今四川剑阁)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总是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了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指挥蜀军围攻雒城(今四川德阳广汉雒城镇)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三十六岁。刘备对庞统的伤逝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后追封庞统为关内侯,赐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为官只作到涪陵太守一职。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夷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曹魏国,被封列侯,后官至钜鹿太守著名的西晋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庞统说:“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在庞统的儿子庞宏之后裔子孙、以及庞统的弟弟庞林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先祖伯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雏氏,却是无人敢称凤氏;而在当时蜀汉政权辖下的三蜀之地,倒是有许多水苗(傣族)、山苗(侗族、苗族、彝族)人民钦仰庞统之名望,纷纷取姓氏为凤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雏氏的姓氏读音作chú(ㄔㄨˊ)。
注:
《三国志》非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仅是通俗小说,而《三国志》却是考据严谨的史籍。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今四川南充),是经历了三国至晋朝的人物。陈寿少即好学,曾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重要官职。当时,蜀汉政权的权宦黄皓专权,大臣们都曲意附从。只有陈寿因为不肯屈从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进入晋朝以后,陈寿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朝灭东吴,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其后陈寿在四十八岁时,开始动笔撰写《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后世史学家尊称为“中华史学名著前四史”,历代史学家对《三国志》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皆认为:陈寿所私著的《三国志》,是时至今日已经形成的深邃厚重之“三国文化”的根源。
雏姓雏姓起源三
源于动物,出自古代南方地区禽类鹓雏,属于以鸟图腾崇拜为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类似凤凰的鸟类,其飞动起来平稳庄严,“鹓动鸾飞”,因此,后世都用“鹓雏、鹓邸、鹓羽”等来形容有贤才之人,用“鹓行、鹓班、鹓鸿”等来形容朝廷中站班的大臣,皆用来比喻品格、身份都高贵的人。这在典籍《庄子·秋水篇》中有描述:“南方有鸟,其名鹓雏”;西汉时期著名的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也形容:“鹓雏孔鸾。”在史籍《隋书·音乐志》中记载:“怀黄绾白,鵷鹭成行。文赞百揆,武镇四方。”唐朝文学大家元稹在《有酒十章》一诗中赞叹:“欲风翥而鹓随兮,欲龙亨而骥逐。”宋朝学者叶适在《送叶路分》一诗中也赞誉:“君今幅巾鵷鹭行,切勿著带貔虎傍。”本书推证,这种“鹓雏”后来也叫“鹓鹓”,大概就是指古代南方的孔雀、苍鹭一类的大型禽鸟,其行举端方,飞行排列有序,因而如是称谓。古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很早即有以鹓雏为图腾者,例如在藏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少住民族中,都有鹓雏图腾。到了汉、晋、隋、唐朝时期,人们都认为“鹓雏因雷声而孕,十孕其九为鸟而一为人。”这种由卵孵化出人之说,无疑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图腾崇拜的观念,因此指图腾为姓氏,是自古以来的姓氏渊源之一,加之凡是“雏”者,破壳即会自寻食物以求生存,意味深长,所指如针,是一种极其自强的表征,因称雏氏。
该支雏氏的姓氏读音作chú(ㄔㄨ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雏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四十八位,多以南阳、洛阳、牂柯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的广元市、台湾省的台南市、日本国等地。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牂柯郡:即今云贵高原地区,后治所于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因此亦称播州。古代时期,为西南部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前八~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为夜郎属地。西汉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归汉,始有农耕,史称“林木慰荟、田畴丰美、盖奥区也”,汉王朝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唐朝贞观十三年己亥(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古夜郎国且兰之地置播州,唐贞观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诗仙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在该地区。唐朝乾符三年丙申(丙申,公元876年),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政权,自立为主。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杨实献开始割据播州地区,以土司世领播州。北宋朝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北宋时期复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南宋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赛因不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驻地在今贵州遵义,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其时辖地大致相当今贵州遵义市、瓮安、黄平、凯里、湄潭、余庆、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桐梓、绥阳、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县地区。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节和水东宋隆济因不满元廷征发,联合各部起义,元发思州、播州兵讨伐。元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军擒杀蛇节、宋隆济。杨汉英因功进资德大夫,子孙承袭其职。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归明朝,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为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杨应龙反叛即“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朝末年杨端据播州始,至明万历中期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间保疆垦土,屡有战功。七百多年间中原及四川地区历经五代十六国之乱、金人之乱、蒙人铁骑统治、元末大乱,而播州之境岿然,巴蜀流民多归附。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贵州省设十一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的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至此,全市共辖两区、两市、八县和两个民族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南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宛城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宗周堂。
牂柯堂:以望立堂,亦称播州堂、犍为堂。
一、雏(雛)c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灵石,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载。
二、雏(雛)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台湾台东、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牂柯郡:即今云贵高原地区,后治所于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因此亦称播州。古代时期,为西南部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前八~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为夜郎属地。西汉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归汉,始有农耕,史称“林木慰荟、田畴丰美、盖奥区也”,汉王朝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唐朝贞观十三年己亥(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古夜郎国且兰之地置播州,唐贞观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诗仙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在该地区。唐朝乾符三年丙申(丙申,公元876年),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政权,自立为主。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杨实献开始割据播州地区,以土司世领播州。北宋朝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北宋时期复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南宋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赛因不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驻地在今贵州遵义,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其时辖地大致相当今贵州遵义市、瓮安、黄平、凯里、湄潭、余庆、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桐梓、绥阳、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县地区。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节和水东宋隆济因不满元廷征发,联合各部起义,元发思州、播州兵讨伐。元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军擒杀蛇节、宋隆济。杨汉英因功进资德大夫,子孙承袭其职。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归明朝,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为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杨应龙反叛即“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朝末年杨端据播州始,至明万历中期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间保疆垦土,屡有战功。七百多年间中原及四川地区历经五代十六国之乱、金人之乱、蒙人铁骑统治、元末大乱,而播州之境岿然,巴蜀流民多归附。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贵州省设十一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的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至此,全市共辖两区、两市、八县和两个民族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南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宛城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宗周堂。
牂柯堂:以望立堂,亦称播州堂、犍为堂。
一、雏(雛)c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灵石,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载。
二、雏(雛)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台湾台东、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一、雏(雛)c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灵石,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载。
二、雏(雛)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台湾台东、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洛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邓县)为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牂柯郡:即今云贵高原地区,后治所于贵州省的遵义地区,因此亦称播州。古代时期,为西南部的一个割据政权,公元前八~前五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现在的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为夜郎属地。西汉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西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归汉,始有农耕,史称“林木慰荟、田畴丰美、盖奥区也”,汉王朝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此后,作为郡县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县”之名曾多次出现,唐朝贞观十三年己亥(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古夜郎国且兰之地置播州,唐贞观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县,在今桐梓县境,为珍州的治所。唐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这个夜郎县。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诗仙李白被“长流夜郎”就是在该地区。唐朝乾符三年丙申(丙申,公元876年),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政权,自立为主。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杨实献开始割据播州地区,以土司世领播州。北宋朝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北宋时期复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而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南宋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宣抚司充播州安抚使。杨邦宪卒,子汉英袭职,赐名赛因不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隶属于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广为便,改隶湖广行省。宣抚司驻地在今贵州遵义,统辖黄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宁、旧州草塘等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其时辖地大致相当今贵州遵义市、瓮安、黄平、凯里、湄潭、余庆、金沙、仁怀、习水、赤水、桐梓、绥阳、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县地区。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节和水东宋隆济因不满元廷征发,联合各部起义,元发思州、播州兵讨伐。元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军擒杀蛇节、宋隆济。杨汉英因功进资德大夫,子孙承袭其职。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归明朝,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为播州宣慰司。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杨应龙反叛即“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地为二,改设遵义府属四川,平越府属贵州。自唐朝末年杨端据播州始,至明万历中期杨应龙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间保疆垦土,屡有战功。七百多年间中原及四川地区历经五代十六国之乱、金人之乱、蒙人铁骑统治、元末大乱,而播州之境岿然,巴蜀流民多归附。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直到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贵州省设十一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此后的数十年间,遵义地区领辖的县市曾有少许变动。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领辖的县、自治县即归新建的遵义市领辖;赤水市、仁怀市为省辖市,由遵义市代管。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红花岗区和遵义县北部划出部分地区,在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新成立汇川区。至此,全市共辖两区、两市、八县和两个民族自治县,即:红花岗区、汇川区、赤水市、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南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宛城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白马堂、宗周堂。
牂柯堂:以望立堂,亦称播州堂、犍为堂。
一、雏(雛)ch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灵石,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新编千家姓》亦载。
二、雏(雛)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台湾台东、台北、高雄等地均有此姓。
其他姓氏
[ 雏 ]字的同音字 - [ chu ]
[ 雏 ]的同部首字 - [ 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