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ái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0 | 2018年 | 70 | 2014年 | 69 |
2013年 | 75 | 2007年 | 68 | 2006年 | 79 |
1995年 | 81 | 1987年 | 73 | 1982年 | 70 |
明朝 | 92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67 |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白姓主要源自:嬴姓、芈姓。
出自嬴姓
据《中国姓氏地图》显示,白姓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出自芈姓
汉族白姓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出自部落
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以地名为氏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改姓或赐姓
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以及被他人赐姓:
①回族白姓:《续通志 · 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元仁宗赐姓白。比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元朝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 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元史 ·世族表》云:“伯笃那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 或称广西回 族白姓,为西亚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那丁之孙伯龄,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据清顾嗣立编纂的有元一代诗歌总集《元诗选》记载,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西亚 答失蛮人,因“伯”与“白”谐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白姓。《明孝宗实录》、《锦衣卫选薄》:陕西丁也 是哈密回 回,初居甘州(今张掖),任指挥使,后迁居北京,其孙亦撒,为锦衣卫百户,嘉靖六年赐姓白名勇。明代,哈密回 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顺英宗复辟,哈只阿力举家内附,任锦衣卫 佥事。卒后,子阿讨刺袭职,赐姓白名瑜。瑜子白镔,镔之子白澜、白赢及五世白镛、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并世袭锦衣卫 佥事。部分由中亚、西亚的阿拉伯语音译字 易卜拉欣改字而来,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阿拉伯语音译字 立姓而来。因阿拉伯语音译字易卜拉欣,故后裔多以伊、白、拉冠姓。(
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②犹太族(蓝帽回回):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
③满族和蒙古族等: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部分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④突厥族等: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固兀日氏,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蛮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通古斯语拼音为“Kouldja”,后为“固勒札”,是新疆地区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伦(哨所)的名称,位置在今新疆伊宁,后建有固勒札城(宁远城,今新疆伊宁),以其城邑名称为姓氏,称固勒札氏。元末明初,该部为蒙古准噶尔部所吞并,逐渐演化称为蒙古固兀日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白氏等。
出自氐族。《三国志· 注》 转引《魏略 ·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研、陇左右,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为白亚氏所改。《古今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罕见姓,《魏书 ·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字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⑤其他民族: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台 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下面摘自《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为“白腊吕”(基诺族 读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伯佳氏所改。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首音谐“白”以为姓。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
部分延续至今
部分《白氏族谱》延续至今
白居易的后人从河南迁至山西,又从山西迁到河北南宫。这中间有无谱牒,笔者孤陋寡闻,未曾考稽,不敢妄言。若白氏同仁中有志于此者,使白居易至白圭之间的空档得以衔接,则白氏后人定会不胜感激。
《白氏族谱》系指西华县奉母镇的白姓所修续的族谱。周口市白姓共26000多人,而西华县只有5000多人,说明周口市还有20000多白姓人口,不知来自何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不会都与西华县白姓同出一源。
奉母镇白庄村的白姓来自河北省南宫县。500多年前,明英宗正统七年,南宫县有一个叫白圭的举子考中了进士,朝廷让他当监察御史。由于他政绩卓著,又升为副都御史。他在抵御兀良哈和鞑靼入侵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又升为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明宪宗成化元年,西华人刘通率领饥寒交迫的流民在湖北、四川交界一带造反,朝廷派白圭带兵镇压。白圭很快就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他得胜还朝后,朝廷又让他改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又进太子太保兼大学士。朝廷害怕刘通的老家西华还会有人造反,为刘通报仇,于是任命白圭的三子白敬为河南留守使,专职镇压西华县敢于造反的农民。成化十一年,白敬在西华安了家,从此,西华县有了个白庄村。当时的白庄,就在今白寺小学的南边,现名“前宅”。后来人口繁衍,一部分人西迁半里许,即今大白庄;后又东迁一里许,即今小白庄。小白庄比大白庄人口繁衍得快,到了清朝初年,有一支从小白庄迁往姚桥河南,成了姚桥河南白姓人家的老祖爷。这位老祖爷叫白生亮,字明远,他及其六个儿子的坟墓如今还完好地坐落在姚南行政村西南的“柏树坟”内。
由于人多地少,从明朝末年就有白氏支脉迁往外地,县内有迁逍遥白湾的,有迁艾岗白桥的,还有迁往西夏的;县外有迁往漯河市郾城县、漯河市临颍县、驻马店市西平县、周口市商水县、周口市淮阳县、驻马店市正阳县、信阳等地的。他们都是河北省南宫县白圭三子白敬的后代。而白圭则是唐朝大诗人、刑部尚书白居易的“衍派”。
白氏定居西华以后,传至7世白丹忠。白丹忠字报国,家住小白庄。崇祯年间考进了县学,成为庠生(庠音祥,xiáng周朝时称学校为庠,后世沿用。庠生即生员,俗称秀才)。他开始修族谱。白圭是进士出身,后又进大学士,白圭次子白钺,也是进士出身,还进了内阁;三子白敬难道是个“白丁”?怎么从白敬下传七世,即从成化十一年定居白庄起,到白丹忠修谱时的崇祯十一年,长达164年,才培养出一个生员?是因为家贫,读不起书呢?还是书虽读了,却屡试不第呢?这颇值得推究、思索。
白丹忠把手抄的族谱置于楼上书箧中。经过210年,到了清道光十一年,其后人才见到这本手写的族谱,得以续修。续修谱者叫白春生,功名为“岁进士”。岁进士又叫岁贡,是经过考试从廪生中选拔出来,送到国子监深造的生员中的佼佼者。白春生见到此谱,如获至宝,于是聚集族人商议续谱。但原谱年深日久,致遭蛀虫蠹蚀,有些字已不能辨认,再修族谱时不敢擅自揣测,只得在人名被蛀处写上“失名”二字。后来又经三修、四修、五修,时序进入了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1989年,白金学、白耀堂、白国华等人决心六修族谱。此次续谱,困难殊多。因为几十年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使人们心有余悸。续家谱就是不抓阶级斗争,就要受批判。况且破“四旧”时,家谱作为旧文化,是被破除、被焚烧的对象。旧家谱谁还敢保存?找不到旧家谱,所谓“续”就无从谈起。“六修”一班人确实有股子奉献精神。他们东奔西走,跋山涉水,只尽义务,不索分文,多次造访西华、临颍、郾城、商水、禹州等地的白姓家族。历时二年。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郾城县露白村白国炎家寻得一本完整的《白氏族谱》。他们高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在“六修”过程中,他们与居住在台湾的白正炎、白鹤亭频频联系,激发了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他们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粉碎陈水扁的“台独”阴谋,做了有益的工作。
2013年清明节,白氏族谱第七次印刷修整。
当代白姓的人口已达280万,为全国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四省,大约占白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总人口的16%,为白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豫冀、秦晋两大块白姓的聚集区。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甘宁大部、河南东西部(如睢县)、河北大部、京津、内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云南南部,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白20.4%,居住了大约43%的白姓人群。在四川部、河南东部、安徽西北、山东西部、河北东北、西北,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0.6%之间。上述地区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2%,居住了大约25%的白姓人群。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一、白bái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2、《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3、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之子白胜公。”
4、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5、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的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6、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7、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8、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9、或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州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10、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或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11、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12、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3、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14、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氏、伯佳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5、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巴颜-孔”之首音谐“白”以为单姓。
16、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一、二音节促读谐“白”字而为姓。
17、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按:那,或作‘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按:此说与(8)《续通志·氏族略》所载略同,惟解说不同。姑兼收。)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鲁丁(按:鲁,或作“那”)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18、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二、白bó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姓氏词典》据《康熙字典》亦载。
三、白
白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65%。
白姓起源:
1、相传为炎帝之臣白阜之后,见《姓考》。白阜为神农通水脉,见《元命苞》,当为白姓之始。
2、春秋时秦穆公右相蹇叔(齐之公族)之子白乙丙,白乙丙之后为白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5里之杜邮亭),秦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白乙丙为姬姓,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之少子,误。
3、系自芈姓。楚平王太子建,建生胜,春秋时楚惠王封胜于白邑(故城在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其后以邑为氏。
4、太原白氏,相传源自古帝白胥氏之后。
5、上党白氏,源出北魏河西胡及山胡,即《周书》上所指稽胡族,为匈奴一支。
6、西域白氏,为龟兹王之姓,原居白山。龟兹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人之入关始于西汉,被置于龟兹,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北。
7、以地为氏。唐置白州(故治在今广西博白),即《逸周书》所云白民之国。
8、唐时突厥人有白姓。唐南郡王白元光,原突厥人,其后以白为氏,见《北县氏族略》。
9、唐时吐谷浑人有白姓。
10、唐时羌人有白姓,见《通鉴》。
11、万州白氏,其先为波斯国人,唐时留居中国万州,有以白为氏者。
12、
白姓名人:
白善,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之族,楚将。白整,北魏时并州刺史,河西匈奴人。
郡望:南阳、太原。
变化:唐庄宗赐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姓李。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守李可久,原姓白,李为赐姓。又,隋时匈奴人、兰、利二州总管陈永贵,原姓白,陈为赐姓。均见《五代史》。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白川,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改用汉姓白氏。
白姓古代名人
白起战国(?—公元前257),眉县人,秦国时大战将,善用兵,一生南征北战,百战百胜,为秦统一中国立下大功,受封“武安君”,世称“常胜将军”,又称“战神”。
白建北朝,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
白瑜娑隋末,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
白锽唐朝(706—773),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学,善于文章,尤工五言诗,有集十卷,十七岁明经及第,官至河南巩县令。
白季庚唐朝(729—794),唐朝诗人白居易父。
白居易唐朝,唐代杰出的诗人,贞元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现实主义和朴素文风。
白行简唐朝,白居易弟,当时有名文学家。他长于辞赋,但未有流传下来,现存传奇小说《李娃传》是他的代表作。《三梦记》近于杂录。
白敏中唐朝,下邽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
白玉蟾宋朝,闽清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
白朴元朝,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3种,都是描写爱情的作品,其中前2种最有名。
白景亮元朝,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
白英明朝,明代杰出的水利专家,曾为当时礼部尚书疏通河道出谋献策,特别为大运河畅通做出了贡献。
白圭明朝,明代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其族人后代现居河北省南宫市西白塔村,约1500人,村中约九成的人为世袭白姓。
白云上清朝,清代书法家。
白朗清朝,河南省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
白乙丙战国秦国名将。,
白仁甫元朝,元曲作家
白姓近代名人
白毓昆江苏省通州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后任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长,因兵败被捕牺牲。
白崇禧广西桂林人,回,族,皖南事变主要者之一,国民党桂系首脑,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均担任国民党军队重要职务,曾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长江,白崇禧所统率的军队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灭。同年底,从南宁被蒋介石骗去台,湾,后任蒋介石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逝于台北。
白方礼(1913-2005),生于1913年5月,故于2005年9月,享年93岁。白方礼同志祖籍河北沧县,1944年逃难到天津,解放后靠蹬三轮车成了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1982年,满头白发的白方礼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可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白芳礼同志蹬车56年,支教18年,将挣来的钱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和公益事业,共计金额达3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玉生(1922-),1922年8月生,陕西宝鸡市人。曾用名白占财。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2军282团战士。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部排长、政治指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黑龙江军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第3分部汽车9团副政治委员,吉林公安总队第2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吉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顾问。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5年荣获八一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白俊卿(1923-1991),河北高阳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文书、干事、参谋、政治指导员、作战科长。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基本系毕业,后任南京军事学院装甲兵教授会教员、陆军合同教授会副主任、海军学院训练部合同战术教研室副主任、海军学院训练部工程保障教研室主任、第二海军军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海军工程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国务院交通部水运局局长。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白桦剧作家、诗人。原名陈佑华,河南信阳平桥中山铺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调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任编辑、编剧,1964年调武汉军区话剧团任编剧。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在武汉军区文化部工作。1985年转业到上海作家协会,任副主席。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一、白bái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2、《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3、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之子白胜公。”
4、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5、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的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6、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7、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8、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9、或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州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10、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或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11、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12、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3、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14、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氏、伯佳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5、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巴颜-孔”之首音谐“白”以为单姓。
16、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一、二音节促读谐“白”字而为姓。
17、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按:那,或作‘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按:此说与(8)《续通志·氏族略》所载略同,惟解说不同。姑兼收。)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鲁丁(按:鲁,或作“那”)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18、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二、白bó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姓氏词典》据《康熙字典》亦载。
三、白
白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65%。
白姓起源:
1、相传为炎帝之臣白阜之后,见《姓考》。白阜为神农通水脉,见《元命苞》,当为白姓之始。
2、春秋时秦穆公右相蹇叔(齐之公族)之子白乙丙,白乙丙之后为白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5里之杜邮亭),秦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白乙丙为姬姓,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之少子,误。
3、系自芈姓。楚平王太子建,建生胜,春秋时楚惠王封胜于白邑(故城在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其后以邑为氏。
4、太原白氏,相传源自古帝白胥氏之后。
5、上党白氏,源出北魏河西胡及山胡,即《周书》上所指稽胡族,为匈奴一支。
6、西域白氏,为龟兹王之姓,原居白山。龟兹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人之入关始于西汉,被置于龟兹,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北。
7、以地为氏。唐置白州(故治在今广西博白),即《逸周书》所云白民之国。
8、唐时突厥人有白姓。唐南郡王白元光,原突厥人,其后以白为氏,见《北县氏族略》。
9、唐时吐谷浑人有白姓。
10、唐时羌人有白姓,见《通鉴》。
11、万州白氏,其先为波斯国人,唐时留居中国万州,有以白为氏者。
12、
白姓名人:
白善,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之族,楚将。白整,北魏时并州刺史,河西匈奴人。
郡望:南阳、太原。
变化:唐庄宗赐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姓李。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守李可久,原姓白,李为赐姓。又,隋时匈奴人、兰、利二州总管陈永贵,原姓白,陈为赐姓。均见《五代史》。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白川,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改用汉姓白氏。
一、白bái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2、《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3、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之子白胜公。”
4、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5、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的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6、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7、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8、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9、或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州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10、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或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11、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12、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3、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14、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氏、伯佳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5、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巴颜-孔”之首音谐“白”以为单姓。
16、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一、二音节促读谐“白”字而为姓。
17、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按:那,或作‘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按:此说与(8)《续通志·氏族略》所载略同,惟解说不同。姑兼收。)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鲁丁(按:鲁,或作“那”)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18、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二、白bó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姓氏词典》据《康熙字典》亦载。
三、白
白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65%。
白姓起源:
1、相传为炎帝之臣白阜之后,见《姓考》。白阜为神农通水脉,见《元命苞》,当为白姓之始。
2、春秋时秦穆公右相蹇叔(齐之公族)之子白乙丙,白乙丙之后为白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5里之杜邮亭),秦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白乙丙为姬姓,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之少子,误。
3、系自芈姓。楚平王太子建,建生胜,春秋时楚惠王封胜于白邑(故城在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其后以邑为氏。
4、太原白氏,相传源自古帝白胥氏之后。
5、上党白氏,源出北魏河西胡及山胡,即《周书》上所指稽胡族,为匈奴一支。
6、西域白氏,为龟兹王之姓,原居白山。龟兹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人之入关始于西汉,被置于龟兹,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北。
7、以地为氏。唐置白州(故治在今广西博白),即《逸周书》所云白民之国。
8、唐时突厥人有白姓。唐南郡王白元光,原突厥人,其后以白为氏,见《北县氏族略》。
9、唐时吐谷浑人有白姓。
10、唐时羌人有白姓,见《通鉴》。
11、万州白氏,其先为波斯国人,唐时留居中国万州,有以白为氏者。
12、
白姓名人:
白善,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之族,楚将。白整,北魏时并州刺史,河西匈奴人。
郡望:南阳、太原。
变化:唐庄宗赐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姓李。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守李可久,原姓白,李为赐姓。又,隋时匈奴人、兰、利二州总管陈永贵,原姓白,陈为赐姓。均见《五代史》。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白川,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改用汉姓白氏。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治生堂:源自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师。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阳堂”等。
一、白bái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淄博,新疆之乌鲁木齐,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四川之合江,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白、鲜、彝、壮、土、哈尼、傣、土家、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拉祜、基诺、锡伯、东乡、撒拉、裕固、布依、水、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一并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
2、《唐书·宰相世系表》云:“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公族有井伯奚,媵伯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
3、或系出芈姓。《姓氏词典》据白居易自序《家状》注云:“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芈姓,出于楚太子建(平王之子)之子白胜公。”
4、或出自氐族。《三国志·注》转引《魏略·西戎传》曰:“氐人有王所从来久矣。自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人,分窜山谷间,或在福禄,或在汧、陇左右,其种非一。称槃瓠之后,或号青氐,或号白氐……,处中国,即其服色而名之也。”白氐,当即氐族之白姓。
5、或为白亚氏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白亚”云:“历史上的罕见姓,《魏书·官氏志》记载,西河讥胡有白亚氏,后改姓白。”“讥胡”,《姓氏考略》、《姓氏词典》皆引作“饥胡”;“西河”,在今山西之汾阳。
6、或以地为氏。《姓氏考略》云:“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中云‘白民之国’。”白州,在今广西之博白,此当出自“南夷”。
7、据《五代史》载,吐谷浑亦有白姓。吐谷浑酋长有白承福,庄宗赐姓李;又,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
8、又,为赐姓。《续通志·氏族略》载:元代有西域巴喇哈纥城人察罕,出生时月白如昼,当地人称白为察罕,因以名之。仁宗赐姓白。
9、或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州姓氏录》载:满族之瓜尔佳氏、纳喇氏、巴雅拉氏、拜佳氏、伯蔡特氏等姓,皆有改从单字姓“白”者。
10、今蒙古族之白姓来源有二:或为察干氏所改,蒙语“察干”汉语意为“白”,或取其汉意而以“白”为姓;或为伯颜氏所改,此则取其首音而谐“白”而为单姓。
11、鄂伦春族有白依尔“哈拉”(氏族),或以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单姓。
12、基诺族之白姓,则取自人名。基诺族生子(女)常请巫师起名,而巫师往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之。若巫师名“白腊”,则男孩或名“白腊腰”;女孩则名“白腊吕”(腰,男性;吕,女性),故基诺族多名“白腊义”者。或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3、哈尼族之白姓,居云南之绿春。相传清初有车苗、车山、车者三兄弟,父母双亡,流落他乡,老二车山到得元阳孟弄白土官家任要职,后遂以白为姓。
14、锡伯族之白姓,则由巴雅喇氏、伯佳氏所改,皆取其首音谐“白”而为姓。
15、土族之白姓,则由“巴颜-孔”所改。本民族名,意为富豪之家,或以之代姓。或取“巴颜-孔”之首音谐“白”以为单姓。
16、裕固族之白姓,则由巴依亚提氏所改。巴依亚提为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一、二音节促读谐“白”字而为姓。
17、回族白姓为大族。其源不一:或为名字所改,回回从阿拉伯习俗多以“以卜拉欣”为名者,其后或取其中之“卜”音,谐其音近之汉字“白”而为姓。《元史·世族表》云:“伯笃那丁(按:那,或作‘鲁’),居极纥城,亦回回族也,其子察汗,仁宗赐姓白氏。”(按:此说与(8)《续通志·氏族略》所载略同,惟解说不同。姑兼收。)或称:广西回族白姓,为伯龄之后。明初,伯笃鲁丁(按:鲁,或作“那”)之孙伯龄,游至广西,落户桂林,遂改“伯”为“白”,繁衍生息,渐成广西一大姓。
18、撒拉族之白姓,则由回民、汉民连同其姓氏一并融入。
二、白bó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昌有分布。《姓氏词典》据《康熙字典》亦载。
三、白
白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9%,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65%。
白姓起源:
1、相传为炎帝之臣白阜之后,见《姓考》。白阜为神农通水脉,见《元命苞》,当为白姓之始。
2、春秋时秦穆公右相蹇叔(齐之公族)之子白乙丙,白乙丙之后为白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故城在今陕西咸阳东5里之杜邮亭),秦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白乙丙为姬姓,系百里奚之子孟明视之少子,误。
3、系自芈姓。楚平王太子建,建生胜,春秋时楚惠王封胜于白邑(故城在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其后以邑为氏。
4、太原白氏,相传源自古帝白胥氏之后。
5、上党白氏,源出北魏河西胡及山胡,即《周书》上所指稽胡族,为匈奴一支。
6、西域白氏,为龟兹王之姓,原居白山。龟兹又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境。龟兹人之入关始于西汉,被置于龟兹,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北。
7、以地为氏。唐置白州(故治在今广西博白),即《逸周书》所云白民之国。
8、唐时突厥人有白姓。唐南郡王白元光,原突厥人,其后以白为氏,见《北县氏族略》。
9、唐时吐谷浑人有白姓。
10、唐时羌人有白姓,见《通鉴》。
11、万州白氏,其先为波斯国人,唐时留居中国万州,有以白为氏者。
12、
白姓名人:
白善,春秋时楚国白公胜之族,楚将。白整,北魏时并州刺史,河西匈奴人。
郡望:南阳、太原。
变化:唐庄宗赐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姓李。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守李可久,原姓白,李为赐姓。又,隋时匈奴人、兰、利二州总管陈永贵,原姓白,陈为赐姓。均见《五代史》。
其他: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土著曾被迫用日本姓白川,1945年台湾光复后,奉令废日本姓,改用汉姓白氏。
其他姓氏
[ 白 ]的同部首字 - [ 白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