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网

首页 > 百家姓

[ tán ]

读音:tán

拼音:tan

简繁:檀

五笔:SYLG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SYLG

笔画:17画

吉凶:吉

仓颉:DYWM

结构:左右

郑码:FSKA

四角:40916

区位:4420

统一码:6A80

异体字:單,?,?

英汉互译:sandalwood,hardwood,surname

笔顺:横、竖、撇、点、点、横、竖、横折、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152018年2014年
2013年3862007年2006年325
1995年5011987年1982年28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起源

据古书记载汉族檀氏姓源有三。《左传·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为温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古代“河”之治所怀县,位于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第二种说法来自南宋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认为檀氏因居住鲁国瑕丘檀城而自称“檀”氏:“齐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为氏。”同时指出,瑕丘在鲁而不在齐国,因此猜测:“或齐公族奔以鲁者。”第三种认为檀氏为姜太公后代。唐封演著《封氏闻见记·武监》记:唐朝开元十九年(731年)“置先师太公庙,京兆功曹卢若虚录太公之后姜氏等四十八姓,刻石为记”。但认为檀氏是姜太公后代的说法,除了传说,没有其他史料支持。

在上述三种说法中,檀伯达为周封侯一说,除了《左传》记载,还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证实。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武王征商簋”,因其主人是檀利,故被简称为“利簋”。利簋是已知西周最早的有铭文铜器,被誉为“西周第一青铜器”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利簋腹内底部铭文大意是:周武王在击败商纣的第七天,赏赐了有功的右史(一作“有司”)官檀利。檀利便用赏赐制作了用来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并铭刻了这一事件。根据利簋铭刻,过去有争议的“牧野之战”的年代能被确认为公元前1046年。

檀姓源出主要有三:其一,西周初,武王的大臣苏忿生、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有檀氏。其二,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齐国公族有人食采于檀城,子孙以檀为氏。其三,古代鲜卑族姓氏。当今,檀姓在福建、河北、安徽、海南、浙江、北京、湖北等地均有。檀氏入闽始祖是檀满德,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入闽,原始住地是永泰文藻境,子孙分布福建各地。檀姓望居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清河郡: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省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3 高平郡

集礼堂

一、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河北之辛集、获鹿、乐亭、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太原、辽宁之清原、福建之清流、浦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周克商,苏忿生与檀伯达封於河,檀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姓纂》云:‘姜姓。齐公族有食瑕邱檀城,因以为氏。’然瑕邱鲁地也。或齐之公族奔于鲁者受邑乎檀耶?《礼记》鲁有檀弓,是其裔也。望出清河、平卢、高平。”此以邑为氏。

3、或与“单”(tán)同,《中文大字典》有载,其注“单”云:姓也,通作“檀”,《集韵》:“郑栎邑(按:‘栎’,或作‘轹’)大夫单伯。通作‘檀’。”

4、《姓氏考略》据《魏志》注云:“鲜卑亦有檀姓,檀石槐是也。”(按,“檀石槐”,人名耳,晋代率其族人始兴,遂分鲜卑为东西、中三部,遂有托跋、慕容、宇文诸大姓,未闻有以檀为姓者。姑收录以备考。)南朝宋有檀道济,征南大将军;宋代有檀固,熙宁进士;清代有檀萃,书法家。

二、

檀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河北唐山、河南义马、湖南衡阳等地均有此姓。

檀姓起源:

1、周灭商后,苏忿生与檀伯达封于河内(故治在今河南沁阳),见《左传》。檀姓始此。

2、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瑕丘檀城(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北之檀乡),后因氏。

檀姓名人:

檀弓,战国时鲁人,善于礼。

郡望:清河、平卢、高平。

变化:今亦俗作〔枟〕。

历史名人

檀姓古代名人

檀子战国,齐国名臣。魏惠王与齐威王有一次一道打猎,谈到关于国宝的事,魏惠王问齐威王:“齐王有国宝吗?”齐威王回答:“没有。”魏惠王说:“我们魏国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能前后照耀十二辆车的大珠十颗。怎么齐国这样的大国竟没有宝?”齐威王说:“我衡量宝物的标准与大王的不一样,我有一名官吏叫檀子,让他镇守南城,楚国因此不敢来犯;泗水北面十二个诸侯都来我国朝贺;我有一名官吏叫肘子,让他守高塘,赵国人因此不敢来河的东面打鱼;我有一名官吏叫黔夫,让他守徐州,燕国人因此在北门祀神,赵国人因此在西门祀神,搬迁到我们齐国的就有七干多家;我有一名官吏叫种首,让他防范盗贼,因此,道不拾遗。这四名官吏光华照千里,岂止照耀十二辆车!”魏惠王听了羞愧不已。

檀弓战国,又称檀公,亦为《礼记》篇名,古人注:“名曰檀公者,以其记人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姓檀名弓,今山阳有檀氏。”著有《檀弓篇》。

檀固北宋,字以忠,池州建德人,熙宁年间进士,绍圣初年,上书批评朝廷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及门下侍郎苏辙,又弹劾章享、曾布、蔡卞三凶。

檀萃清朝,诗人,字默斋,山西省高平县(祖籍安徽省望江县)人。乾隆年间举进士,曾任禄戏(在今云南省元谋县)知县。诗集颇多,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檀萃督运滇铜进京,看到北京皮黄演出的盛况,曾咏下“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的诗句。著有《楚庭稗珠录》、《滇海虞衡志》十三卷、《穆天子传·注疏》六卷等。

檀道济南朝,宋名将。高平金乡(今属山东省)人。东晋元兴三年(404年),从刘裕起兵京口讨桓玄,又转战各地,所向摧破,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进攻后秦,道济为前锋,与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军进攻许昌,所至克捷,收复洛阳,释放应戮俘囚4000余人,一时归附者众多,为中原人士所称道。不久,进兵潼关,平长安。宋朝建立,以元勋封永修县公,后又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元嘉七年(430年)宋派右将军到彦之北进,与北魏交战,到彦之先胜后败,黄河以南土地尽失。道济遂任都督征讨诸军事,与魏军激战30余次,多获胜利,至历城(今山东省济南)粮尽,不敢进击,设计阻延魏军追逼,领全军而返,进位司空,还镇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因道济功高,部下诸将身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为宋朝所疑忌。十三年,宋文帝患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义康怕文帝一死,道济不听命,矫诏召其入朝,与子8人并戮于建康。

檀武臣明朝,字以忠,号思吾,建德县(今安徽省东至县)人。檀父早亡,少时好学,善读兵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中武魁,次年科进士,被任为宣州卫镇抚,后升任扬州掘镇守备。万历元年(1573年),倭艘入侵掘港,檀武臣提偏师打败倭寇,并追逐至海上歼灭,亲擒贼首二人。神宗降旨褒奖,升为德州游击,继又升参府,治兵于楚。又因“征苗”取胜,被召辅京营,授北京神枢营参将。因年老无子,遂不赴任。他有大将风度,富于方略,善于知人,为官清廉,克勤克俭。他晚年后得一子,长期在家闲居,跨驴携酒,纵游山水,自寻娱乐。

郡望

清河郡: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省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3 高平郡

集礼堂

一、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河北之辛集、获鹿、乐亭、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太原、辽宁之清原、福建之清流、浦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周克商,苏忿生与檀伯达封於河,檀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姓纂》云:‘姜姓。齐公族有食瑕邱檀城,因以为氏。’然瑕邱鲁地也。或齐之公族奔于鲁者受邑乎檀耶?《礼记》鲁有檀弓,是其裔也。望出清河、平卢、高平。”此以邑为氏。

3、或与“单”(tán)同,《中文大字典》有载,其注“单”云:姓也,通作“檀”,《集韵》:“郑栎邑(按:‘栎’,或作‘轹’)大夫单伯。通作‘檀’。”

4、《姓氏考略》据《魏志》注云:“鲜卑亦有檀姓,檀石槐是也。”(按,“檀石槐”,人名耳,晋代率其族人始兴,遂分鲜卑为东西、中三部,遂有托跋、慕容、宇文诸大姓,未闻有以檀为姓者。姑收录以备考。)南朝宋有檀道济,征南大将军;宋代有檀固,熙宁进士;清代有檀萃,书法家。

二、

檀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河北唐山、河南义马、湖南衡阳等地均有此姓。

檀姓起源:

1、周灭商后,苏忿生与檀伯达封于河内(故治在今河南沁阳),见《左传》。檀姓始此。

2、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瑕丘檀城(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北之檀乡),后因氏。

檀姓名人:

檀弓,战国时鲁人,善于礼。

郡望:清河、平卢、高平。

变化:今亦俗作〔枟〕。

姓氏源流

一、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河北之辛集、获鹿、乐亭、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太原、辽宁之清原、福建之清流、浦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周克商,苏忿生与檀伯达封於河,檀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姓纂》云:‘姜姓。齐公族有食瑕邱檀城,因以为氏。’然瑕邱鲁地也。或齐之公族奔于鲁者受邑乎檀耶?《礼记》鲁有檀弓,是其裔也。望出清河、平卢、高平。”此以邑为氏。

3、或与“单”(tán)同,《中文大字典》有载,其注“单”云:姓也,通作“檀”,《集韵》:“郑栎邑(按:‘栎’,或作‘轹’)大夫单伯。通作‘檀’。”

4、《姓氏考略》据《魏志》注云:“鲜卑亦有檀姓,檀石槐是也。”(按,“檀石槐”,人名耳,晋代率其族人始兴,遂分鲜卑为东西、中三部,遂有托跋、慕容、宇文诸大姓,未闻有以檀为姓者。姑收录以备考。)南朝宋有檀道济,征南大将军;宋代有檀固,熙宁进士;清代有檀萃,书法家。

二、

檀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河北唐山、河南义马、湖南衡阳等地均有此姓。

檀姓起源:

1、周灭商后,苏忿生与檀伯达封于河内(故治在今河南沁阳),见《左传》。檀姓始此。

2、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瑕丘檀城(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北之檀乡),后因氏。

檀姓名人:

檀弓,战国时鲁人,善于礼。

郡望:清河、平卢、高平。

变化:今亦俗作〔枟〕。

堂号

清河郡:①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县,在今江苏省淮阴西南。后屡因河患迁移。清乾隆时移治清江浦。民国为淮阴县。今为淮阴市、淮阴县;3 高平郡

集礼堂

一、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河北之辛集、获鹿、乐亭、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太原、辽宁之清原、福建之清流、浦城、广东之吴川、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左传》注云:“周克商,苏忿生与檀伯达封於河,檀姓始此。”

2、郑樵注云:“《姓纂》云:‘姜姓。齐公族有食瑕邱檀城,因以为氏。’然瑕邱鲁地也。或齐之公族奔于鲁者受邑乎檀耶?《礼记》鲁有檀弓,是其裔也。望出清河、平卢、高平。”此以邑为氏。

3、或与“单”(tán)同,《中文大字典》有载,其注“单”云:姓也,通作“檀”,《集韵》:“郑栎邑(按:‘栎’,或作‘轹’)大夫单伯。通作‘檀’。”

4、《姓氏考略》据《魏志》注云:“鲜卑亦有檀姓,檀石槐是也。”(按,“檀石槐”,人名耳,晋代率其族人始兴,遂分鲜卑为东西、中三部,遂有托跋、慕容、宇文诸大姓,未闻有以檀为姓者。姑收录以备考。)南朝宋有檀道济,征南大将军;宋代有檀固,熙宁进士;清代有檀萃,书法家。

二、

檀姓分布:安徽淮南、台湾、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河北唐山、河南义马、湖南衡阳等地均有此姓。

檀姓起源:

1、周灭商后,苏忿生与檀伯达封于河内(故治在今河南沁阳),见《左传》。檀姓始此。

2、系自姜姓。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瑕丘檀城(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北之檀乡),后因氏。

檀姓名人:

檀弓,战国时鲁人,善于礼。

郡望:清河、平卢、高平。

变化:今亦俗作〔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