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g ]
读音:fēng
拼音:feng
简繁:酆
五笔:DHDB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DHDB
笔画:20画
吉凶:暂无
仓颉:UTNL
结构:左右
郑码:CCL
四角:27127
区位:5926
统一码:9146
异体字:灃,豐,鄷
英汉互译:name of Zhou period state
笔顺:竖、横、横、横、竖、横、横、横、竖、竖折/竖弯、竖、横、竖、横折、横、点、撇、提、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16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387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61 |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酆姓主要源自:姬姓。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丰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丰,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丰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丰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丰侯”。这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为:“丰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丰国在始平户县东。”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后期,就改变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让丰侯当丰国的首领了。按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丰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废黜了爱酗酒误事的丰侯,这个姬姓丰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在丰侯被废黜后,丰国亦消,其后裔子孙遂散居各地,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丰氏。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丰”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诸多史书因之改丰为酆。此后,丰氏一族逐渐形成了丰氏、酆氏两大支系,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酆氏正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由于“酆”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误简为丰氏者。
酆氏族人皆尊奉丰侯姬子于为得姓始祖。
酆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而今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零一位门阀。
酆氏远祖始于西周王朝,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地(今陕西户县),封为侯爵,称酆侯。其子孙后代就世代以国号“酆”为姓氏。因此,酆氏出自周朝王室,起源于姬姓。
古时酆邑的农作物和桑叶都盛产,是个好地方。酆氏子孙世代繁衍于京兆北部一带。
唐朝时期,京城建于长安,是当时酆氏族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据典籍《辞海》的注释,酆侯之地古名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水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户县。这便是全国酆氏人家最早的发源地。
追溯中国的历史,在周朝以前没有这个“酆”字,至周文王分封第十七子酆侯之后,“酆”字开始出现,只有两种意思:一是姓氏,二是地名。
“酆”字三千年以来在笔画和结构上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是相当古老的姓氏。虽然酆氏人口比较少,在中国历史上也比较低调,但是作为酆氏的人应引以为自豪是:酆氏代表了姬姓血脉的“纯正”。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酆fē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安徽之霍山,江西之新干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旧都也。故城在今永兴岨县北三十里,其后以国为氏。”今陕西户县东五里有丰宫,即周代酆国遗址。望出京兆。
二、酆
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酆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酆(故城在今陕西户县东,亦为周文王之都)为酆侯,其后为酆氏。
酆姓名人:
酆舒,春秋时潞人,执政于潞,为晋景公所杀。
郡望:京兆。
酆姓古代名人
酆舒春秋,曾经在潞国当过首领,而被记入史书。
酆庆明朝,字文庆,鄞县(今浙江省)人,正统年间进士,官给事中。景泰年间,代宗废太子朱见深,另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他直言谏阻,言词恳切。
酆去奢宋朝,衢州龙丘人,家住于九峰山下。少入道,游学道术,精思忘疲。年三十余,便居处州松阳县安和观,其观即叶静能故乡学道之所。而观北五里有卯山,高五十余丈,相传云汉张天师及叶静能,皆居此山修道。去奢慕前事,登其山结庵以居。后观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为构屋,及造堂殿。设老君、张天师像,及叶静能真影,朝夕焚修朝礼。山东南有一方石,阔二丈余,平若砥,盖天然也。去奢常坐其上,拱默静想,一旦感神人,谓之曰:张天师有斩邪剑二口,并瓶贮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去奢谢神人曰:此石天设,非人力可加。自惟荒谬,守真而已。托兹山栖获安,久蒙圣佑,丹之与剑,讵可辄取?神人曰:但勤修无怠,剑丹自可立致。后三年,神人乃以剑丹送于去奢。剑乃张天师七星剑。丹以石匣藏之,一瓶贮之,倾药有斗余,如麻子,红色光明。去奢自服及施人,有疾皆愈。时丽水县人华造,因中和年荒乱之后,拥土人据岩险。浙东连帅具以上闻,朝廷议欲息兵,乃授造以刺史。而造凶险,闻去奢神与剑丹,乃以兵围其山,取去奢并剑丹,到州夺其剑丹,而囚锁去奢于空室中。时方炎暑,一月日不与之水,造为去奢已毙矣。及开室,见神色俨然,颜状红白,愈于来时。造惊异,乃却送去奢归山,剑丹留之。一夜风雷,飞鸣失所,去奢闻剑却归石下尔。后居后居山十五年余,每言常见龙虎异鸟,行于庭际。安和观道士多寓山顶烧奏,见龙虎鸟迹,咸惊异之。去奢不食多年,或人秽触其山,春冬则猛兽来惊,秋夏则毒蛇所螫。去奢又言,每雷雨只在山半,常见云龙、雷公、电姥、神鬼甚众,或到此相见,咸有礼焉。又寄宿道士,夜闻去奢所居静室,若与人谈话,窃窥之,惟闻异香满室,及环佩声。或见有戴远游冠、绛服、螺髻垂发、碧绡衣男女四人对坐,侍从皆玉童玉女,光明照身,复有神人远立于侧,而道士皆不敢惊,但虔敬而已。一日,去奢告道士曰:恐当离此山去,不长相见也。后数日,有彩云鸾鹄,声乐满空,徘徊山顶。后有綍舆幡幢,灵官驾龙鹿,皆五色,亦骑鸾凤迎,去奢升天而去,山下道俗观望者甚众。
酆伸之宋朝,进士,为严州望门子弟。
酆寅初元末明初,字复初。博学多才,不愿为元朝做官而隐居,洪武年间任国子司业,后弃官务农,活至105岁。
酆隆西晋,封新城侯,始居洛阳。
酆姓近代名人
酆悌国民党将领。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酆fē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安徽之霍山,江西之新干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旧都也。故城在今永兴岨县北三十里,其后以国为氏。”今陕西户县东五里有丰宫,即周代酆国遗址。望出京兆。
二、酆
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酆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酆(故城在今陕西户县东,亦为周文王之都)为酆侯,其后为酆氏。
酆姓名人:
酆舒,春秋时潞人,执政于潞,为晋景公所杀。
郡望:京兆。
一、酆fē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安徽之霍山,江西之新干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旧都也。故城在今永兴岨县北三十里,其后以国为氏。”今陕西户县东五里有丰宫,即周代酆国遗址。望出京兆。
二、酆
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酆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酆(故城在今陕西户县东,亦为周文王之都)为酆侯,其后为酆氏。
酆姓名人:
酆舒,春秋时潞人,执政于潞,为晋景公所杀。
郡望:京兆。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一、酆fē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安徽之霍山,江西之新干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旧都也。故城在今永兴岨县北三十里,其后以国为氏。”今陕西户县东五里有丰宫,即周代酆国遗址。望出京兆。
二、酆
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酆姓起源: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酆(故城在今陕西户县东,亦为周文王之都)为酆侯,其后为酆氏。
酆姓名人:
酆舒,春秋时潞人,执政于潞,为晋景公所杀。
郡望:京兆。
其他姓氏
[ 酆 ]字的同音字 - [ feng ]
[ 酆 ]的同部首字 - [ 阝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