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īn ]
读音:yīn
拼音:yin
简繁:陰
五笔:BEG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BEG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NLB
结构:左右
郑码:YQVV
四角:77220
区位:5085
统一码:9634
异体字:陰,阥,侌,隂,霒,?,?,?,?,?,?,?
英汉互译:'female' principle,dark,secret
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横折钩、横、横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0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90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77 |
1995年 | 414 | 1987年 | 384 | 1982年 | 479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83 |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阴姓主要源自:风姓、姬姓。
阴姓起源一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女娲后代阴康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远古时期的女娲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后代曾建立过一个诸侯国,称阴康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蒲峪乡一带。
在史籍《路史·前纪》中记载:“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阴康氏是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阴氏、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著名的东汉学者应劭所撰的中国最早姓氏专著《氏姓》中有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
阴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
古时,山峦向南的那一边称阳,向北的那一边称阴;河流北岸称阳,南岸称阴。“阴”这个地名由此地貌特征而来。尧帝开辟禅让之制,传位予舜。后人景仰尧帝,尊其子朱丹为帝朱丹。朱丹逝世后葬于苍吾山之阴,其后世子孙遂就以地貌特征称谓为姓氏,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阴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帝尧农官后稷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为齐桓公辅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后裔。管仲名姬夷吾,颍上人(颍水之滨),他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姜小白任为上卿,尊为“仲父”。管仲下传至七世孙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骄二十二年(齐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齐”之后,管修为齐侯所逐,他自齐国逃到了楚国,被楚肃王熊臧封为阴邑大夫(今山东平阴),故又称为阴大夫、阴修。在阴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阴氏正宗。阴氏族人多奉管修(阴修)为得姓始祖。
阴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贻甥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姬贻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一位谋略家和论说家,他先被封在阴邑(今河南汤阴),以地为姓,称阴贻甥,后来又因功被改封在吕邑,因此又称吕贻甥,史书上简称其为吕甥。
在阴贻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前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亦有以其后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吕氏,还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甥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阴氏、吕氏、甥氏同宗同源。
阴姓起源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土家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阴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三位。
阴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齐国有大贤人管夷吾(就是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他学识渊博,又有治国安帮的雄才大略。他后来成为齐国的丞相,帮助齐桓公称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末年,管仲的第七世孙管修从齐国逃到楚国避难,被楚王封为阴大夫,封地在阴,他的后代有的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阴氏,是今天阴姓的又一支来源。在古代,山丘的南边,河流的北边,称为阳;山丘的北边,河流的南边,称为阴。传说尧的后代有被封在一座大山的北麓,建立了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阴氏。在古代,阴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南阳。
今甘肃省的武威市、兰州市、庆阳市,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阴家河,河北省的邯郸市广平县阴庄、固安县、乐亭县、保定市容城县、徐水县、邢台市、冀州市,山西省的介休市、古交市阴家沟村、平遥县常村、芮城县陌南镇湾里村(原名阴家湾),运城市夏县胡张乡王村,山东省的肥城市桃园、莱州市阴家村,河南省的卫辉市后河、郑州市柳林镇沙门村、新乡市长垣县、洛阳市洛宁县,安徽省的马鞍山市、芜湖市,江苏省的镇江市句容县,江西省的宜春市奉新县,湖南省的永州市,福建省的三明市宁化县、南平市光泽县梅溪村,贵州省的思南地区,四川省的内江县,黑龙江省等地.最重要的还有河北宁晋北楼下村和南留村等都有阴姓人士居住。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阳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二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阴(陰)y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据《史记·龟荚传》注云:商末有阴兢,乃阴姓的最早记载。
2、郑樵注云:“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按:适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元和姓纂》作‘适梦’,误),为阴大夫,因以为氏。”此之“阴”,当指春秋时楚之下阴,汉置县,故城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按:《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云:“阴,周采地。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称“阴里”为大夫名,《姓氏词典》注本此,与郑樵所引不同。)或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
4、郑樵又注:“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按:邱月阴,当为“邱目陵”之误。)汉代有阴长生,新野人,隐士;隋有阴寿;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又有阴悼,凤翔人;明有阴子椒,荆门知州。
二、阴(陰)
阴姓分布: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阴姓起源:
1、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
2、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以国为氏。
3、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以邑为氏。
4、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阴姓名人: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郡望:南阳。
变化:亦作��,〔��〕、零、〔霒〕。
阴姓古代名人
阴寿隋朝,隋朝人,果敢有武略,以监军率部征尉迟回,三军纲纪严明,为不败之师,被封为赵国公。
阴铿南朝,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人。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原有文集3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1卷,有《六朝诗集》本,又名《阴常侍诗集》1卷。有《二酉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阴子方西汉,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西汉宣帝时,阴子方事亲至孝,积善有德。某年腊日早晨,他正在灶台旁升火举炊,灶神露相了,于是忙下跪感恩,并将一只家养的黄羊宰杀供奉。这以后,阴子方接连发财,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受到这个“黄羊祭灶”传闻的启发,很多人亦都在腊日宰牲祭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腊日“以豚酒祭灶神”的记述,注引阴子方祭灶致富的传说说明这一习俗的由来。由此可见,汉晋南北朝时的腊日祭灶是从先秦两汉时的夏季祀灶蜕变而来;至晚在宋代形成的腊月二十四日祭灶,又是从腊日祭灶流变而来。
阴丽华东汉,阴丽华美丽贤惠,当时未即位的光武帝有一言:作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后来果然如愿。他当上皇帝后,想封阴丽华为皇后,但她却拒绝了,并且坚持要他立郭妃为皇后(郭妃的父兄为光武帝夺得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于是,郭妃成了皇后。但后来终被废掉,阴丽华才当了皇后。
阴识汉朝,虽贵为外戚,但他为人忠厚,汉更始年间因功封阴德侯。到了汉光武帝刘秀时期,阴识官至侍中。 每当汉光武帝出巡,阴识皆留守京师代政。他入朝能直言对错,但平时与其他大臣、宾客们谈话则绝不提及国事。 后来汉光武帝要给阴识加封,他坚辞道:“臣托属掖庭(皇宫中的帝舍,宫嫔所住的地方),不可再加爵邑!”此举为两汉时期外戚中唯一的政治楷模。 后来在汉明帝刘庄继位执政时期,阴识官至执金吾,掌管东汉王朝的最高司法。
阴幼遇宋朝,字时夫,一作时遇,奉新县罗市镇阴村人,约生于宋咸淳四年或五年,其父阴应梦是游十年的进士,做过朝廷官员,后因南宋朝政日益腐败,*臣贾似道专权,便辞官带着家眷回到家乡,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聚德楼,从此以读书自娱。阴幼遇从小聪颖好学,才智过人,8岁便考中了九经童科。也就在阴幼遇考中九经童科的二、三年后,南宋为元所灭。或许是为了表明他们忠于宋室,从此,阴幼遇一家人中再也没有谁出去应考或做官了。阴幼遇平时没有事,喜欢待在聚德楼的书房里翻阅藏书,一天,他在翻阅前人留下的有关音韵方面的著述时,觉得这些著述都不太全面,便萌发了编一部比较齐全的“音韵”类书的念头。阴幼遇在父亲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干了整整3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的编纂工作。全书共二十卷,上涉群经,下包诸子。书编成后,阴幼遇的三哥阴幼达认为书中搜集的典故,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一看就懂的,于是便又给书随字注释,以备观鉴。这样,这部类书就更齐全和完整了,题名为《韵府群玉》。
阴秉衡明朝,明朝大学问家,他读书多,博闻强记,有见解,但不愿做官,隐居不仕,一生著述,孜孜不倦。著有《慎经录》、《婚姻节要》等都很受人好评。人们将他和孟子相比,称他“阴孟子”。
阴兴东汉,开国功臣,官至卫尉。
阴庆汉朝,阴兴之子,汉明帝永平年间,封为鲖阳侯,封地在今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据《水经注·汝水》)。
阴子春南朝,军事人物。
阴化三国,蜀汉官吏。
阴澹西晋,敦煌人,地方官员。
阴世师隋朝,阴寿之子,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阴世师和代王杨侑留守西京大兴城。
阴弘智唐朝,阴世师之子,唐太宗李世民嬪妃阴妃胞弟。
阴妃阴世师之女,李世民的妾室。
阴时夫宋代,文学家。
阴应节清朝,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甲第二百八十三名进士。
阴昌庚清朝,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三甲第一百名进士。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阳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二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阴(陰)y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据《史记·龟荚传》注云:商末有阴兢,乃阴姓的最早记载。
2、郑樵注云:“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按:适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元和姓纂》作‘适梦’,误),为阴大夫,因以为氏。”此之“阴”,当指春秋时楚之下阴,汉置县,故城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按:《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云:“阴,周采地。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称“阴里”为大夫名,《姓氏词典》注本此,与郑樵所引不同。)或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
4、郑樵又注:“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按:邱月阴,当为“邱目陵”之误。)汉代有阴长生,新野人,隐士;隋有阴寿;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又有阴悼,凤翔人;明有阴子椒,荆门知州。
二、阴(陰)
阴姓分布: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阴姓起源:
1、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
2、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以国为氏。
3、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以邑为氏。
4、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阴姓名人: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郡望:南阳。
变化:亦作��,〔��〕、零、〔霒〕。
一、阴(陰)y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据《史记·龟荚传》注云:商末有阴兢,乃阴姓的最早记载。
2、郑樵注云:“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按:适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元和姓纂》作‘适梦’,误),为阴大夫,因以为氏。”此之“阴”,当指春秋时楚之下阴,汉置县,故城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按:《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云:“阴,周采地。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称“阴里”为大夫名,《姓氏词典》注本此,与郑樵所引不同。)或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
4、郑樵又注:“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按:邱月阴,当为“邱目陵”之误。)汉代有阴长生,新野人,隐士;隋有阴寿;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又有阴悼,凤翔人;明有阴子椒,荆门知州。
二、阴(陰)
阴姓分布: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阴姓起源:
1、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
2、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以国为氏。
3、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以邑为氏。
4、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阴姓名人: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郡望:南阳。
变化:亦作��,〔��〕、零、〔霒〕。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阳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二酉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阴(陰)yī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乐亭、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河南之卢氏,江西之金溪、永修,福建之清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据《史记·龟荚传》注云:商末有阴兢,乃阴姓的最早记载。
2、郑樵注云:“姬姓。管夷吾七代孙修,适楚(按:适楚,《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元和姓纂》作‘适梦’,误),为阴大夫,因以为氏。”此之“阴”,当指春秋时楚之下阴,汉置县,故城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3、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里人。”(按:《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云:“阴,周采地。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称“阴里”为大夫名,《姓氏词典》注本此,与郑樵所引不同。)或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
4、郑樵又注:“后周赐姓邱月阴氏,隋复旧姓。”(按:邱月阴,当为“邱目陵”之误。)汉代有阴长生,新野人,隐士;隋有阴寿;宋有阴信臣、阴络,登科;又有阴悼,凤翔人;明有阴子椒,荆门知州。
二、阴(陰)
阴姓分布: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黑龙江尚志、牡丹江、山西汾阳、北京、河南郑州、荣阳、陕西渭南等地均有此姓。
阴姓起源:
1、古帝阴康氏之后,见《风俗通》。
2、虞夏时有阴国。商时阴长生有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所指即阴国,见《姓考》。以国为氏。
3、阴,周时采邑(故城在今河南卢氏东北)。以邑为氏。
4、春秋时齐管仲之孙管修,自齐奔楚,为阴大夫,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阴姓名人:
阴竟,商末时人,见《史记·龟荚传》。阴寿,隋时武威人,以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封赵国公。
郡望:南阳。
变化:亦作��,〔��〕、零、〔霒〕。
其他姓氏
[ 阴 ]字的同音字 - [ yin ]
[ 阴 ]的同部首字 - [ 阝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