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ō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404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28 |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充姓主要源自:姜姓。
充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充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充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其职专门掌管饲养祭祀的各类牲畜,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据史籍《姓谱》、《姓氏急就篇》等记载,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祭祀活动,王朝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牲畜来祭祀天地和祖先。因此,专门设有“充人”一职,专门负责饲养祭祀用的牲畜。在充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充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充氏,世代相传至今。
充姓起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充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名叫充闾,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为姓氏,称充氏。其后裔子孙传到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人物叫充虞,是齐国贵族、孟子的弟子。充氏族人大多尊奉充闾为得姓始祖。
充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汉时期官吏充依,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充依,别称充衣,是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设置的女官,官秩高达千石,爵同“左更”,即第十二级爵位,就是负责督管内宫的秩序,以及言行举止规范。
在史籍《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充依,言充后廷,而依秩序也。” 在充依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母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充依氏、充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充氏、依氏、衣氏,世代相传至今。
充姓起源四
源于爵位,出自隋朝时期帝王嫔妃,属于以爵号称谓为氏。
隋朝时期,皇帝除了正宫皇后、西宫、东宫贵妃以外,还典有九嫔,内中就有“四充”。唐朝初期沿袭隋制。在充华、充媛、充仪、充容的皇族子孙以及外戚族人中,皆有以先祖母爵号为姓氏者,称充氏,世代相传至今。
充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二十八位门阀。充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姬发打败了商纣,建立了西周。后周武王分封天下,姜太公因为居功至伟,被封到齐国为王。姜太公有一个后人叫充闾,是齐国的贵族。他的后代以充为姓氏,称为充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现在的充姓。关于充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见于古书姓谱。周朝时候有一种官职叫“充人”,专门负责祭祀用牲畜饲养方面的事务。充人有的世袭这一官职,所以就把充作为姓氏,称为充氏。这是今天充姓的另一个起源。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太原郡(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我国充姓家族人数不多,但源自二三千年前的充人,渊源悠久。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地。
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与高邑、元氏和井陉县相毗邻,建县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自隋朝时期置县后,一直是赞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赞皇人文荟萃,史不绝书。唐朝时期有父子两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等政治家,有李华、李峤等文学家、诗人;宋朝时期有政治家李迪、杨云翼;元朝时期有外交家赵良弼;民国时期涌现了众多的革命志士。全县辖十一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赞皇镇。充氏族人望出赞皇,今河北正定一带,古归太原郡。
太原堂:以望立堂。
赞皇堂:以望立堂。
一、充ch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运城、朔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周官》充人之后。以官命氏。’望出赞皇。”
2、《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姜姓。系春秋时齐公族大夫充闾的后代。郡望:太原。”
二、充
充姓分布:河南洛宁、江苏武进、北京、山西介休等地均有此姓。
充姓起源:
1、古有充国,在四川闽中,见《寰宇记》。充国之后有充氏。
2、周官有充人(《周礼》地官之属,主养用于祭祀之牲畜)一职,其后以官为氏。
充姓名人:
充虞,战国时孟子弟子。充郎,汉时左冯翊,初平二年升大司农。
郡望:赞皇。
充姓古代名人
充虞战国,跟随孟子学习。孟子崇尚孔子的学说和为人,也经常带着学生游历和讲座学问。
充尚秦国方士。善于祈祷占卜巫事。
充向汉朝,名人。
充申充向之徒。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地。
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与高邑、元氏和井陉县相毗邻,建县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自隋朝时期置县后,一直是赞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赞皇人文荟萃,史不绝书。唐朝时期有父子两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等政治家,有李华、李峤等文学家、诗人;宋朝时期有政治家李迪、杨云翼;元朝时期有外交家赵良弼;民国时期涌现了众多的革命志士。全县辖十一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赞皇镇。充氏族人望出赞皇,今河北正定一带,古归太原郡。
太原堂:以望立堂。
赞皇堂:以望立堂。
一、充ch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运城、朔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周官》充人之后。以官命氏。’望出赞皇。”
2、《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姜姓。系春秋时齐公族大夫充闾的后代。郡望:太原。”
二、充
充姓分布:河南洛宁、江苏武进、北京、山西介休等地均有此姓。
充姓起源:
1、古有充国,在四川闽中,见《寰宇记》。充国之后有充氏。
2、周官有充人(《周礼》地官之属,主养用于祭祀之牲畜)一职,其后以官为氏。
充姓名人:
充虞,战国时孟子弟子。充郎,汉时左冯翊,初平二年升大司农。
郡望:赞皇。
一、充ch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运城、朔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周官》充人之后。以官命氏。’望出赞皇。”
2、《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姜姓。系春秋时齐公族大夫充闾的后代。郡望:太原。”
二、充
充姓分布:河南洛宁、江苏武进、北京、山西介休等地均有此姓。
充姓起源:
1、古有充国,在四川闽中,见《寰宇记》。充国之后有充氏。
2、周官有充人(《周礼》地官之属,主养用于祭祀之牲畜)一职,其后以官为氏。
充姓名人:
充虞,战国时孟子弟子。充郎,汉时左冯翊,初平二年升大司农。
郡望:赞皇。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地。
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与高邑、元氏和井陉县相毗邻,建县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因境内有赞皇山而得名。县城位于县境中东部,自隋朝时期置县后,一直是赞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赞皇人文荟萃,史不绝书。唐朝时期有父子两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等政治家,有李华、李峤等文学家、诗人;宋朝时期有政治家李迪、杨云翼;元朝时期有外交家赵良弼;民国时期涌现了众多的革命志士。全县辖十一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赞皇镇。充氏族人望出赞皇,今河北正定一带,古归太原郡。
太原堂:以望立堂。
赞皇堂:以望立堂。
一、充chō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运城、朔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出《周官》充人之后。以官命氏。’望出赞皇。”
2、《姓氏词典》据《新纂氏族笺释》注云:“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姜姓。系春秋时齐公族大夫充闾的后代。郡望:太原。”
二、充
充姓分布:河南洛宁、江苏武进、北京、山西介休等地均有此姓。
充姓起源:
1、古有充国,在四川闽中,见《寰宇记》。充国之后有充氏。
2、周官有充人(《周礼》地官之属,主养用于祭祀之牲畜)一职,其后以官为氏。
充姓名人:
充虞,战国时孟子弟子。充郎,汉时左冯翊,初平二年升大司农。
郡望:赞皇。
其他姓氏
[ 充 ]字的同音字 - [ chong ]
[ 充 ]的同部首字 - [ 亠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