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网

首页 > 百家姓

[ mēng,méng,měng ]

读音:mēng,méng,měng

拼音:meng,meng

简繁:濛、懞、矇

五笔:APGE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APGE

笔画:13画

吉凶:吉

仓颉:TBMO

结构:上下

郑码:EWAG

四角:44232

区位:3541

统一码:8499

异体字:濛,?,?,?,冡,䝉,矇,靀

英汉互译:cover,ignorant,suffer,mongolia

笔顺:横、竖、竖、点、横撇/横钩、横、横、撇、弯钩、撇、撇、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192018年2014年
2013年1722007年2006年200
1995年2651987年2451982年213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80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起源

蒙姓主要源自:风姓。

蒙姓溯源

蒙姓起源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之子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到了夏王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老童封到蒙山至双八之城(蒙双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起源于风姓包氏,《百家姓·东》载:包羲伏羲氏后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东夷蒙国,世为东蒙主,属于以国为氏。

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姓起源二

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其族谱记载:“万承公生三子,念五公初徏广东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后又徏会昌西山,最后徏至南康崇文堡传九世。信举公又于宋泰定初年徏会昌之西山。”然而,在其清乾隆年间五修和清光绪年间七修谱的谱序中又记载:“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东蒙主,祀遂因以为氏,至秦有蒙骜、蒙恬;晋时有其昌者由关西安定徏金陵:五代时黄巢之乱,有禧公由金陵徏粤之罗江,数传至元初有富一公,由罗江徏虔之城岗,是为始袓。富一公生以诚公,又由城岗徏会昌西山,其后由西山分居仁凤、铺背、上林、旱塘等处。”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谱时,于都蒙氏又称其先袓原为巫氏,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传至二十二世时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已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

蒙姓起源三

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蒙氏,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在唐朝时期的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区之一。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即在其境设有邪龙县,三国时期受蜀汉政权的羁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白子国属地。

唐朝初期,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蒙细奴逻、俎豆本主。

蒙细奴逻,公元617~674年,其祖父蒙舍龙,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为了躲避仇杀迁居到蒙舍诏(今云南巍山),成为一个彝族部落的首领之一。在唐朝初年,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已经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夷民部落,史称“六诏”,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诏的最南面,因称“南诏”。

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蒙氏历三代经略八十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为南诏王,建“南诏国”,先筑王城于图山(山龙、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余年后的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诏政权走到了末路。先由世为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在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诏蒙氏近臣扬登之手杀死了南诏王隆舜,而后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并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余,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著名的大长和国,自称国王。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郑买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郑仁旻嗣位,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东川节度使杨乾真杀郑仁旻之子郑隆亶,大长和国灭亡。

在蒙氏南诏政权灭亡后,南诏王隆舜、舜化贞家族的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迁逃进入中原者,后辗转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蒙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蒙古尔济氏,亦称孟古尔济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东部分支,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Menggur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

蒙姓起源五

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

巫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郎、蒙念五郎、蒙念六郎;蒙念四郎迁广东省仁化恩村,其裔有居海南岛、香港等地。蒙念五郎传至三十一世蒙信立、蒙信可迁江西南康龙华乡上下蒙村。蒙信举仍居于都人和村,蒙念五郎之后裔有迁宁都县赖村乡蒙坊,广州市城内外和汕尾等地。蒙念六郎则迁广西各县、市,其人口众多无法详算。

蒙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蒙古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蒙古部,以部为氏,后来主动归附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曾特赐姓为蒙古氏,遂成大族,满语为Monggu Hala,世居土默特一带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银氏等。

⑵.满族蒙鄂啰氏,源出分居在“西寨”的伊尔根觉罗氏,为其分支之一,满语为Mengero Hala,世居西寨(今河北迁西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蒙氏、罗氏等。

⑶.满族蒙鄂索氏,亦称蒙古索氏、蒙乌素氏,满语为Mongeso Hala,世居瓦面河(今土库曼斯坦尼沙卜尔西北利宛特山穆护村)、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拉发(今吉林蛟河北部)、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鄂氏、索氏等。

⑷.满族蒙古楚氏,亦称孟郭绰氏,满语为Menggucu Hala,世居乌喇蒙古楚山(今牡丹江楚山)、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盛京(今辽宁沈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楚氏等。

⑸.满族蒙古里氏,满语为Mongg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古氏等。

⑹.满族蒙果资氏,满语为Menggosi Hala,世居绥分(今中俄交界处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等。

⑺.满族蒙果氏,亦称蒙郭氏,满语为Monggo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蒙氏。

蒙姓起源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蒙姓始祖

蒙双。蒙姓《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伏羲氏娶少典为妃,生子黄帝。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蒙姓迁徙分布

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山至双八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于周朝,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安定堂:以望立堂。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

昌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měng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高阳氏后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见《元和姓篡》)。东蒙主以蒙为氏。秦有将军蒙骛,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见《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全》则音méng,所注姓源大致相同。姑兼收以备考。

二、

蒙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贵州二省多此姓,二省蒙姓约占全国汉族蒙姓人数64%。

蒙姓起源:

1、高阳氏之后封于蒙双(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22里),即庄周所居之地,后以邑为氏,见《姓源》。

2、蒙山氏之后有蒙氏(参见东蒙姓),见《风俗通》。

3、楚大夫食采于蒙(故城在今湖北荆门西之蒙山),因氏,见《路史》。

4、唐时南诏蒙氏,为父子连名,入中国者以蒙为氏。

5、清时贵州都匀府土司蒙姓始于明朝。

6、明、清时云南永平打牛坪巡检司土巡检蒙氏,系彝族。

7、壮、毛难、蒙古、满、水、布依、彝、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蒙姓名人:

蒙骜,战国时秦昭王之将。

郡望:安定。

历史名人

蒙姓古代名人

蒙觳春秋,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国家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骜战国后期,齐国人,秦国名将。秦昭王时自齐入秦。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领兵攻韩,取十三城。前247年,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后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联军击败。五年,秦闻魏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取二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蒙骜卒。其子蒙武、孙蒙恬均为秦国名将。

蒙武战国,具体生卒年月不详,秦国名将。祖居齐国,父蒙骜,子蒙恬、蒙毅皆为秦名将。公元前224年作为裨将军和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公元前223年又和王翦带兵击楚,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

蒙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金朝,女真进士,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清末,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郡望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安定堂:以望立堂。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

昌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měng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高阳氏后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见《元和姓篡》)。东蒙主以蒙为氏。秦有将军蒙骛,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见《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全》则音méng,所注姓源大致相同。姑兼收以备考。

二、

蒙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贵州二省多此姓,二省蒙姓约占全国汉族蒙姓人数64%。

蒙姓起源:

1、高阳氏之后封于蒙双(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22里),即庄周所居之地,后以邑为氏,见《姓源》。

2、蒙山氏之后有蒙氏(参见东蒙姓),见《风俗通》。

3、楚大夫食采于蒙(故城在今湖北荆门西之蒙山),因氏,见《路史》。

4、唐时南诏蒙氏,为父子连名,入中国者以蒙为氏。

5、清时贵州都匀府土司蒙姓始于明朝。

6、明、清时云南永平打牛坪巡检司土巡检蒙氏,系彝族。

7、壮、毛难、蒙古、满、水、布依、彝、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蒙姓名人:

蒙骜,战国时秦昭王之将。

郡望:安定。

姓氏源流

一、měng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高阳氏后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见《元和姓篡》)。东蒙主以蒙为氏。秦有将军蒙骛,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见《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全》则音méng,所注姓源大致相同。姑兼收以备考。

二、

蒙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贵州二省多此姓,二省蒙姓约占全国汉族蒙姓人数64%。

蒙姓起源:

1、高阳氏之后封于蒙双(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22里),即庄周所居之地,后以邑为氏,见《姓源》。

2、蒙山氏之后有蒙氏(参见东蒙姓),见《风俗通》。

3、楚大夫食采于蒙(故城在今湖北荆门西之蒙山),因氏,见《路史》。

4、唐时南诏蒙氏,为父子连名,入中国者以蒙为氏。

5、清时贵州都匀府土司蒙姓始于明朝。

6、明、清时云南永平打牛坪巡检司土巡检蒙氏,系彝族。

7、壮、毛难、蒙古、满、水、布依、彝、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蒙姓名人:

蒙骜,战国时秦昭王之将。

郡望:安定。

堂号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县,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

安定堂:以望立堂。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

昌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一、měng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高阳氏后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见《元和姓篡》)。东蒙主以蒙为氏。秦有将军蒙骛,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见《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姓氏词典》、《中国姓氏大全》则音méng,所注姓源大致相同。姑兼收以备考。

二、

蒙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贵州二省多此姓,二省蒙姓约占全国汉族蒙姓人数64%。

蒙姓起源:

1、高阳氏之后封于蒙双(故城在今河南商丘东北22里),即庄周所居之地,后以邑为氏,见《姓源》。

2、蒙山氏之后有蒙氏(参见东蒙姓),见《风俗通》。

3、楚大夫食采于蒙(故城在今湖北荆门西之蒙山),因氏,见《路史》。

4、唐时南诏蒙氏,为父子连名,入中国者以蒙为氏。

5、清时贵州都匀府土司蒙姓始于明朝。

6、明、清时云南永平打牛坪巡检司土巡检蒙氏,系彝族。

7、壮、毛难、蒙古、满、水、布依、彝、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蒙姓名人:

蒙骜,战国时秦昭王之将。

郡望:安定。

[ 蒙 ]字的同音字 - [ meng,m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