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网

首页 > 百家姓

[ gěng ]

读音:gěng

拼音:geng

简繁:耿

五笔:BOY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BOY

笔画:10画

吉凶:吉

仓颉:SJF

结构:左右

郑码:CEUO

四角:19480

区位:2502

统一码:803F

异体字:?

英汉互译:bright,shining,have guts

笔顺:横、竖、竖、横、横、提、点、撇、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452018年2014年
2013年1302007年2006年139
1995年1421987年1481982年151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50

内容来源于:www.cdwu.cn

起源

耿姓主要源自:姬姓。

耿姓起源一

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耿姓起源二

以国为姓。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耿姓起源三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

①清高丽人有耿姓,世居博川郡。

②清满洲人有耿姓,世居沈阳。

③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④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⑤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证据

(补注):以下是证明耿姓来自山王的史书证据

①《山西通志》(卷八) 、《 河津县志》(光绪版)云:“河津古耿地,‘禹贡’冀州之域。历唐虞夏皆为甸服。商祖乙(公元前1525~前1507 年)自相迁此,为王都,凡七世。”

②《索隐》:“刑音耿”。近代,本亦作“耿”。今河东皮氏有耿乡。”

③《集韵》三十九耿部,有“刑”字,云:“地名,通耿。”

④《路史.国名记》亦说“耿”即“刑”。这说明“祖乙迁于耿”一作“祖乙迁于刑”。二者为一地,即之:今河津山王一带。

⑤《河津县志·古篇》载:“耿都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汾水西迳耿乡城北,故殷都也。

⑥《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耿氏,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公元前661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南十二里耿城是。”

⑦《古今姓氏书辨证?三十九耿》记载:“耿氏,出自姬姓。侯伯之国,其地皮氏县东南耿乡是也。

耿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耿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耿姓起源六

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后为满洲正蓝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蓝旗参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耿姓起源七

源于裕固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裕固族耿氏,源出裕固族的各尔格兹氏族,本源出自西突厥阿史那部。

耿姓起源八

明永乐初,侍御柴文以戆直得罪,子孙俱祸,易姓耿。后由贡士历官江南庐江知县耿光祖,即柴文侍御九世孙,今门祚衰微。

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八位,人口约一百二十一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左右。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地。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安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如今,耿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为多,这八省之耿氏约占全国耿氏人口的75%以上。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

郡望堂号

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耿姓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一、gě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涉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朝鲜族、裕固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按:今山西河津)南十二里故耿城是。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云:“《史记·殷本纪》‘商祖乙迁邢。’(索隐):‘邢’音‘耿’。”颜师古云:“在河北,旧居之者以为氏。”邢,即“耿”。商地,商自祖乙(汤之六代孙)至阳甲,皆都于此。盘庚自耿迁亳,留居旧都者以邑为氏。耿地在今河南温县。此系出子姓。

3、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博川郡地方。

4、裕固族之耿氏,则由各尔格兹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之“耿”而为单姓。

二、

耿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5%。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多此姓,八省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77%。

耿姓起源:

1、商时祖乙迁邢(即耿,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又自耿迁亳,留居耿者以邑为氏。

2、系自姬姓。春秋耿国(一名耿乡城,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后灭于晋,以封赵夙。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清高丽人姓。世居博川郡。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满族姓。

5、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6、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7、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耿姓名人:

耿夔,东汉时辽东太守。耿精忠,清时山东人,袭封靖南王,吴三桂反清,精忠据福建反。

郡望:高阳、扶风、河东。

历史名人

耿姓古代名人

耿寿昌西汉,历算家、经济家。宣帝时,任公司农中丞,在西北各郡筑仓贮谷,谷贱时增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出售,以利农业发展,名为“常平仓”。后封关内侯。他精通数学,曾与张仓对《九章算术》“各称删补”。对天文学也很有研究,以铜铸成用以演示天象的仪器——浑象,在中国天文仪器史上是一个创举。著有《月行帛图》二百三十二卷,《月行度》二卷,今佚。

耿纯东汉(?-37),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字伯山,巨鹿宋子人。王莽时为纳言士。更始初,李轶承制以为骑都尉。光武徇河北,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刘秀,拜前将军,封耿乡侯。及即位,更封高阳侯,拜东郡太守,坐事免。建武二年,真定王刘杨谋反,刘秀派耿纯前往平定,以计诱杀刘杨,迅速平定叛乱。六年,改封为东光侯。八年,东郡、济阴一带爆发农民起义,刘秀派耿纯前往安抚,由于耿纯素有威望,起义军迅速归顺,复任为东郡太守。建武十三年,病逝于任上,谥成侯。

耿况东汉(?-36)东汉,将领。字侠游,扶风茂陵人。以明经为郎,与王莽堂弟王伋一起从安丘先生学习《老子》。新莽时,官至朔调连率。后率上谷郡兵归刘秀,封隃糜侯。

耿弇东汉(3—58),将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二十一岁从刘秀,初任门下吏,继率兵参与击败王郎,升偏将军。更始二年,刘玄见刘秀声名日重,令其罢兵回长安。耿弇提出脱离刘玄、占据河北、夺取天下之策,得刘秀赏识,升大将军。后随刘秀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授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相继率军击败邓奉、延岑等,消灭南阳割据势力。建武五年十月,率部攻张步,先后夺取济南郡(约今济南市)和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西安(今淄博东北)。继以临淄为依托,诱张步军来攻,将其击败,又乘其撤退予以伏击,迫使张步率众十余万投降,攻占齐地。耿弇用兵多谋善断,战功显赫,先后攻取四十六郡三百余城。建武十三年封还大将军印绶,以列侯奉朝请。卒谥愍侯。

耿霸东汉,将领。扶风茂陵人,耿况少子。袭封隃糜侯,建武中,以上谷太守与吴汉等击贾贤,连战平城,破其众,追出塞。后与杜茂进驻飞狐道,堆石积土,起筑亭障,从代自平城,长达三百余里。

耿秉东汉,将领。扶凤茂陵人。字伯初,性勇壮,有兵略,习司马兵法,博通群书,明帝永平十五年)拜驸马都尉,与窦固合兵一万四千骑,又与窦宪合兵四万六千骑两伐北匈奴,击败北匈奴于车师,登燕然山刻石纪功。拜征西将军,按行凉州,进屯酒泉。章帝时,拜度辽将军,封美阳侯,在边七年,匈奴怀其恩信。后代桓虞为光禄勋。卒谥桓侯。

耿恭东汉,将领。字伯宗。扶风茂陵人。有将帅才。明帝时。任戊己校尉。后驻西域疏勒,遭北匈奴围攻。城中粮尽,煮铠驽,食其筋革,与部众坚守不屈。建初元年,汉军来援,率领坚持到最后的二十六人与援军会合,且战且行,奋战三月,至玉门关时所部生还的仅十三人。当时称他“节过苏武”。抵洛阳,拜骑都尉。

耿豪南北朝(506—550),北魏将领。本名令贵,钜鹿人,世居武川。粗犷有武艺,初从贺拔岳。后以勇猛受宇文泰器重。沙苑之战中衣甲尽染血迹,参与邙山作战,单身冲敌,赐名豪,迁北雍州刺史,后赐姓和稽氏。位至侍中,骠骑大将军。

耿询朝,天文学家。字敦信,丹阳人。陈末留岭南,为俚民首领。隋将王世积俘其为家奴,造水力浑天仪。文帝知,以其为太史局官奴。后赐蜀王秀,连坐当斩,何稠为其请,免死。作马上刻漏。炀帝初,放为良。亦言占卜,预言攻高丽必败。位至太史丞。炀帝死,欲归李渊,被宇文化及杀死。

耿湋唐朝,诗人。字洪源。河东人。宝应进士。初为周至县尉,大历中入朝为左拾遗。德宗时迁大理司法。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五律,多为送别赠答、登临题咏,抒发个人感慨之作,也有反映现实,寄意悲愤之篇。诗风清淡质朴,不喜雕饰。有《耿湋诗集》。

耿全斌宋朝,将领。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太宗即位,补东班承旨。从征太原,还,遇契丹于蒲阴,追至徐河,据水口要害。迁补日骑副兵马使、云骑军使,屯赢州。历云骑指挥使、御前忠佐马军副都军头,雄州刺史、知深州等。以知安肃军,尝绘山川险易,制图以献。大中祥符初,为濮州钤辖。还京师,卒。

耿南仲宋朝(?-1129),臣。字希道,开封人。元丰五年进士,历提举两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移夔州路提点刑狱,为荆湖、江西两路转运副使。召为户部员外郎,任辟雍司业,坐事罢,出知衢州。政和二年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试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军入侵,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言者论劾其主和误国之罪,责临江军居住。建炎二年(1128),降授单州别驾,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后追复观文殿大学士。著有《周易新讲义》、《易明蒙》等。《全宋诗》录其诗十八首,大多为其在同文院与同官唱和之作。《全宋文》收其文十一篇。

耿京南宋,山东抗金义军领袖。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南下,他与李铁枪等六人入东山,招集义军,攻克莱芜县、泰安军。他任命贾瑞为诸军都提领。义军发展至二十五万人。河北大名义军派人来联系,表示听从节制。次年初,被南宋任为天平节度使,统率山东、河北忠义军马。不久,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张降金。义军掌书记辛弃疾与世隆等突入金营,缚安国南归。

耿君用明朝,将领。濠州人,与朱元璋同乡。后随朱元璋渡江,任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七月在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士诚弃镇江,移兵潜袭宜兴,君用不及防备,城陷力战而死。余众由其子耿炳文继续领导。

耿炳文明朝(1334—1403),将领。濠州人。父君用,随从朱元璋军渡长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攻克长兴,留炳文守。十年间,他以寡敌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吴平,升大都督府佥事。从征中原,镇守陕西,疏通泾阳洪渠,百姓得利。升秦王左相都督佥事。洪武三年封长兴侯。从出塞远征,破元军。随同傅友德征云南,随同兰玉北征,至捕鱼儿海。为朝廷所看重。燕王起兵反朝,命为大将军率军北伐,时年六十五。战败,被解兵权。永乐元年,御史陈瑛等弹劾他僭用帝王服饰。惧,自杀。

耿再成明朝,将领。字德甫,五河人。从朱元璋于濠州,克泗、滁州。败元兵于六安。以镇抚从元璋渡长江,下集庆。留守镇江、长兴、扬州。从取金华,克处州,留守处州城。治军严厉。士兵出入百姓间,蔬菜瓜果无所取。金华苗帅蒋英等叛变,杀胡大海,处州苗帅李佑之亦叛,再成正陪客吃饭,闻变上马,迎战,受伤落马,不屈死。追封高阳郡公。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耿九畴明朝,臣。字禹范,卢氏人。永乐进士。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议论能持大体,有清望。正统初被推荐选拔为盐运司同知。痛革时弊,上奏五事,著为令。十年为都转运使。节俭无其他嗜好,公余读书,廉洁名声益大,妇孺皆知其名。因事被诬,事白,任刑部右侍郎。屡办疑狱。景泰中,累官右副都御史,曾兼理两淮盐政,兼抚江北诸府,代镇陕西。天顺时历任右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上疏建议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尝、重台宪五事。卒谥清惠。

耿裕明朝,臣。字好问,耿九畴子。景泰进士。官户、工科给事中。天顺初,父为右都御史,改裕官检讨。父因弹劾石亨被贬,裕亦贬为泗州判官。成化初,复检讨,历祭酒、吏部尚书。因事,调到南京礼部。孝宗嗣位,转南京兵部,参赞机务。弘治改元,任礼部尚书。后为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提倡节俭。铨政平允。自奉淡泊。父子并有名德。卒,赠太保,谥文恪。

耿定向明朝(1524—1597),臣、学者。字在伦。黄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初授行人,继而任御史。曾弹劾吏部尚书吴鹏之婿董份在总裁会试时偏私等六大罪,因严嵩袒护而无结果。嘉靖四十一年,竭力主张建置黄安县。出按甘肃期间,推荐人才与弹劾酷吏,均不徇私情。不久调南京,督理学政;设崇正书院。隆庆初,提升为大理右寺丞。后高拱擅权,因他曾讥讽高拱,被贬为横州判官。高拱罢官后,迁衡州推官。万历年间,升为右副都御史。后任户部尚书,督仓场。辞官后居天台山,与弟定理、定力设书院,研究学问,讲学授徒,学者称之为天台先生。著有《冰玉堂语录》、《天台文集》二十卷及《硕辅宝鉴要览》等。

耿仲明明末(1604—1649),将领,清初三藩之一。字云台。祖籍山东,后迁移至辽东盖州。崇祯初为登州参将。袁崇焕督师蓟辽,擅杀毛文龙,耿仲明被调隶山东巡抚孙元化麾下。后与孔有德出兵抵御后金率所部相偕渡海降后金,授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怀顺王,属汉军正黄旗。从清兵入关,镇压农民起义军。顺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不久,因部将犯法,惧罪自缢。子继茂袭爵。

耿继茂清朝(?-1671),清藩王。汉军正黄旗人,耿仲明之子。顺治初授世职昂邦章京,顺治六年随父进兵广东。父死后,代领其众。八年袭父爵,为靖南王。与尚可喜同镇广东,并赴广西进攻孙可望、李定国等部农民军。他在广东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顺治十七年移镇福建。康熙初年率军攻克厦门等地,击败郑成功部。康熙十年五月卒。谥忠敏。

耿精忠清朝(?-1682),藩王。汉军正黄旗人。耿仲明孙,耿继茂长子,肃亲王豪格婿。康熙十六年袭父继茂爵,为靖南王。十三在福建响应吴三桂叛乱,两年后又降清。十九年被召入京,三藩叛乱平定后被磔于市。

耿介清朝(1623—1693),学者。河南登封人,初名冲壁,字介石,号逸庵。顺治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出为福建按察司副使,转江西湖东道,改直隶大名道,所至除弊裁冗,戒贪墨,有政声。官至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受业于孙奇逢。曾兴复并主讲嵩阳书院。学宗朱熹,内主于敬而行之以恕。有《孝经易知》、《理学要旨》、《中州道学编》、《敬恕堂存稿》等。

郡望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

郡望堂号

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耿姓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一、gě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涉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朝鲜族、裕固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按:今山西河津)南十二里故耿城是。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云:“《史记·殷本纪》‘商祖乙迁邢。’(索隐):‘邢’音‘耿’。”颜师古云:“在河北,旧居之者以为氏。”邢,即“耿”。商地,商自祖乙(汤之六代孙)至阳甲,皆都于此。盘庚自耿迁亳,留居旧都者以邑为氏。耿地在今河南温县。此系出子姓。

3、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博川郡地方。

4、裕固族之耿氏,则由各尔格兹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之“耿”而为单姓。

二、

耿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5%。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多此姓,八省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77%。

耿姓起源:

1、商时祖乙迁邢(即耿,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又自耿迁亳,留居耿者以邑为氏。

2、系自姬姓。春秋耿国(一名耿乡城,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后灭于晋,以封赵夙。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清高丽人姓。世居博川郡。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满族姓。

5、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6、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7、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耿姓名人:

耿夔,东汉时辽东太守。耿精忠,清时山东人,袭封靖南王,吴三桂反清,精忠据福建反。

郡望:高阳、扶风、河东。

姓氏源流

一、gě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涉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朝鲜族、裕固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按:今山西河津)南十二里故耿城是。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云:“《史记·殷本纪》‘商祖乙迁邢。’(索隐):‘邢’音‘耿’。”颜师古云:“在河北,旧居之者以为氏。”邢,即“耿”。商地,商自祖乙(汤之六代孙)至阳甲,皆都于此。盘庚自耿迁亳,留居旧都者以邑为氏。耿地在今河南温县。此系出子姓。

3、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博川郡地方。

4、裕固族之耿氏,则由各尔格兹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之“耿”而为单姓。

二、

耿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5%。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多此姓,八省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77%。

耿姓起源:

1、商时祖乙迁邢(即耿,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又自耿迁亳,留居耿者以邑为氏。

2、系自姬姓。春秋耿国(一名耿乡城,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后灭于晋,以封赵夙。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清高丽人姓。世居博川郡。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满族姓。

5、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6、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7、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耿姓名人:

耿夔,东汉时辽东太守。耿精忠,清时山东人,袭封靖南王,吴三桂反清,精忠据福建反。

郡望:高阳、扶风、河东。

堂号

高阳郡:本来是战国时期的高阳郡。北魏的时候设置青州高阳郡,在今

郡望堂号

天的山东省临淄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的时候设置右扶风。三国魏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晋移治池阳(今陕西省泾阳西北),北魏移治好畴(今陕西省乾县东)。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河东郡。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

耿姓堂号

美阳堂、怀远堂:后汉耿秉,博晓书记,晓《司马兵法》。明帝拜为驸马都蔚。征伐匈奴,破车师,章帝时拜为辽渡将军。匈奴怀其恩信,又拜征西将军,北击匈奴,大破之。登燕然山,被封为美阳公。他死的时候,匈奴举国痛哭,甚至把头抢破,所以又叫怀远堂。

此外,耿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敬学堂”、“高阳堂”、“响山堂”、“礼让堂”等。

一、gě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涉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朝鲜族、裕固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商时侯国,(鲁)闵元年为晋所灭。今河中龙门县(按:今山西河津)南十二里故耿城是。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

2、《姓氏考略》注云:“《史记·殷本纪》‘商祖乙迁邢。’(索隐):‘邢’音‘耿’。”颜师古云:“在河北,旧居之者以为氏。”邢,即“耿”。商地,商自祖乙(汤之六代孙)至阳甲,皆都于此。盘庚自耿迁亳,留居旧都者以邑为氏。耿地在今河南温县。此系出子姓。

3、清代高丽族姓氏。世居博川郡地方。

4、裕固族之耿氏,则由各尔格兹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其近似音之“耿”而为单姓。

二、

耿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75%。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多此姓,八省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77%。

耿姓起源:

1、商时祖乙迁邢(即耿,故城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又自耿迁亳,留居耿者以邑为氏。

2、系自姬姓。春秋耿国(一名耿乡城,故城在今山西河津东南),后灭于晋,以封赵夙。耿国子孙奔楚为大夫,以国为氏。

3、清高丽人姓。世居博川郡。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满族姓。

5、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汉姓为耿。

6、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姓耿。

7、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

耿姓名人:

耿夔,东汉时辽东太守。耿精忠,清时山东人,袭封靖南王,吴三桂反清,精忠据福建反。

郡望:高阳、扶风、河东。